內容提要: 初春,東北大地仍有寒意。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七家子村菜農陳東魁正在自家的大棚里侍弄上百個精致的盆栽。精致的青花瓷盆里栽種的不是時下流行的多肉植物,而是生菜、白菜。 這是陳東魁自己開發的盆栽式精品微菜,每個花盆里種一兩棵有機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顧
初春,東北大地仍有寒意。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七家子村菜農陳東魁正在自家的大棚里侍弄上百個精致的“盆栽”。精致的青花瓷盆里栽種的不是時下流行的多肉植物,而是生菜、白菜。
這是陳東魁自己開發的盆栽式精品“微菜”,每個花盆里種一兩棵有機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顧客買回家后如想吃菜,摘下幾瓣可以炒著吃,過兩天還能長出來。”陳東魁說。近幾年,前郭查干湖冬捕吸引國內游客前來旅游。不少驅車前來在體驗冰雪風光的外地游客,都會順道買幾盆陳東魁的“盆栽微菜”。
陳東魁關心時事政治,對“供給側改革”“工匠精神”等時髦詞匯有自己的理解:游客在日本搶購沖水馬桶蓋,說明中國制造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附加值,改革“供給側”;工人生產產品應更精致、人性化,這需要“工匠精神”。
“過去種大白菜量多、論斤賣,賣不出去經常爛地里。現在盆栽種菜精耕細作,30、40元一盆賣得比以前還要多。這不也是‘供給側改革’‘工匠精神’么?”陳東魁說。
和陳東魁住得不遠的妙音寺村菜農任傳水也是一個“有想法”的人。春節后他在自家大棚里新種了有機
西紅柿、甜瓜。“全程無化肥、農藥,純手工種植,特別‘金貴’。”任傳水說。
“這些有機食品種好后在沃爾瑪、家樂福作為高端果蔬的售價每公斤20元到80元不等。”妙音寺村合作社高薪聘用的有機蔬菜種植專家張偉告訴記者。
2015年,妙音寺村合作社僅27座溫室大棚里“精耕細作”種植的有機蔬菜、水果就帶來上百萬元新增收入,全村人均增收19000元。
吉林的農民過去習慣粗放經營、“跟風”種植。乾安縣所字鎮黨委書記于振軍告訴記者,早幾年前玉米有國家保護收購價“兜底”,農民大量“跟風”種玉米。但近年玉米產量過剩價格持續走低,加上生態環境脆弱,種地農民增收微薄。
在鎮村干部引導帶領下,村民開始調整種植結構,由大糧作物(玉米)轉向雜糧雜豆、反季節有機蔬菜。一年下來,每公頃有機辣椒純收入10萬元,收益遠高于玉米種植。僅此一項,所字鎮就新增收入近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