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春寒料峭的室外和黑龍江湯原縣竹簾鎮竹簾村蘇玉壯家1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呈現兩個季節。棚室里翠綠的大蔥惹得春意濃濃,還打開了俏市
春寒料峭的室外和黑龍江湯原縣竹簾鎮竹簾村蘇玉壯家1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呈現兩個季節。棚室里翠綠的大蔥惹得春意濃濃,還打開了俏市場。
剛進入大棚中,新鮮的氣息撲面而來,翠綠的蔥葉兒包裹著嫩白的蔥白,小精靈似的一排排整齊地站立在培養床土中,充足的養分使得根根發芽蔥壯實得很。根根小蔥經過工人摘好后,成捆整齊擺放好,等待送往市場。
“這是年后下來的第一茬,頭年秋天開始下苗,白露時開始出,秋天管理除草、摘葉,到第二年六月開始栽蔥,在上面栽上小蔥秧,從大地里起出來后拿到大棚里就地取土栽培,壟溝放平后培上土,一個月的時間就能下來了。”蘇玉壯是30年的老種植戶了,眼前的綠色映襯著他心里的熱忱。
蘇玉壯種植了4畝大蔥,捎帶著些玉米、水稻,面對玉米價格的持續走低形勢,他選擇了調整種植結構,靠種植大蔥在30年里不僅保證了家庭生計,還帶動了村里貧困戶走上了脫貧之路。
“現在正準備種第二茬呢,每捆蔥是不到1公斤,每畝地能產1000公斤,效益在4000多元錢左右,農忙最多時雇10多個人,每小時10元錢,現在不忙就是每小時8元錢,平均每天工作8個小時,貧困戶就近就能增加收入,大家都高興。”蘇玉壯邊排水邊告訴記者。
春節期間的蔥價在8.5元至9.8元之間,發芽蔥供不應求吧?
蘇玉壯說:“都是來車收,本來就不愁賣,供不應求也時常有是事。在早先,咱們竹簾的蔥是出了名的,市里批發商都來收貨。近幾年種蔥的也變多了,每年大棚至少賺2萬元錢,這發芽蔥對氣溫水溫沒有過高要求,很好養活,所以種蔥還是比較穩定的。”
能堅持30年不變,蘇玉壯靠的是信譽。
“大蔥起下來就得賣出去,不能長期存放,都是老種植戶了,信譽最重要,賣蔥就像做人似的,得保證干凈、不超高、新鮮無爛葉,不能糊弄顧客,品質上有了保證,回頭客才多嘛。”滿面紅光的蘇玉壯信心滿滿。
在這打工的貧困戶肖福紅對生活的希望也是越來越多:“家里就我們娘倆,我的低保剛辦下來,兒子去年剛結婚,在縣里打工,也沒有房子,現在不用出村就有活干,賺的錢能供日常生活,不用孩子擔心,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了。”
據竹簾村村委會主任路軍介紹說,全村以小園經濟為主,近幾年,發展小園經濟的農戶逐漸多了,種植發芽蔥17戶,面積共150畝左右,去年銷出2.3萬斤的大棚蔬菜,帶動50戶貧困戶脫貧,增加貧困戶收入達60萬元左右。小園菜里還有
西紅柿、豆角、茄子、辣椒、黃瓜,大棚豆角一季能賺9000元錢,一年四季都不閑著,換不同品種蔬菜種植,全村蔬菜大棚30余個,每年收入100余萬元,年人均增收2000元。全村共有貧困戶152戶,下一步將擴大面積,成規模種植,引進新技術,將運用“互聯網+”模式把本地特產推出去,計劃2017年脫貧91人。
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的,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村等相關信息,為竹簾鎮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原生動力。
副鎮長任慶明說:“竹簾村的小園經濟有效推動了攻堅扶貧工作,在農業生產上,按照縣委十六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增水稻、大豆,減玉米’的思路,適度增加旱稻種植面積,今年水稻發展到41109畝,普通玉米縮減到44196畝,大豆增加到7415畝,旱改水3000畝,試種旱稻150畝,烤煙穩定在300畝。按照農業‘三減’要求,爭取扶貧項目資金發展庭院棚式蔬菜經濟,提升種植業合作社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