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我今春還是在放干的水田種植了5畝多大棚海椒、茄子,實現收入達6萬元,平均畝收入達1.1萬多元,蔬菜收獲后灌水翻耕種晚稻,現在從收獲的晚稻來看,畝產量可達500公斤以上,按2.6元/公斤,可實現晚稻畝收入1300元,這種菜稻輪作模式硬是提升了土地的經濟效益
“我今春還是在放干的水田種植了5畝多大棚海椒、茄子,實現收入達6萬元,平均畝收入達1.1萬多元,蔬菜收獲后灌水翻耕種晚稻,現在從收獲的晚稻來看,畝產量可達500公斤以上,按2.6元/公斤,可實現晚稻畝收入1300元,這種菜稻輪作模式硬是提升了土地的經濟效益。”10月21日,四川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玉水村61歲的楊昌銀老人一邊忙著收割晚稻,一邊對筆者說。

楊昌銀老漢在收割輪作的晚稻
納溪區白節鎮玉水村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多年前,勤勞精明的玉水村人面對返季大棚蔬菜的興起,陸續有村民加入到了早春大棚蔬菜種植隊伍,楊昌銀就是其中之一。他將自家的5畝稻田在秋收前,就將田里的水放干后在第二年種一季早春大棚黃瓜、海椒。盡管那時蔬菜價格不高,但畝收入卻達到了3000元。尤其是在返季早春菜收獲后,楊昌銀又及時種上一季晚稻,由于管理到位,其產量與中稻相差無幾。令楊昌銀高興的是,通過蔬菜和水稻輪作,不僅讓稻田在水旱輪作中得到休整,而且還增加了地里的出產,讓1畝稻田真正實現了“千斤糧萬元錢”。
楊昌銀告訴筆者,這些年采用“菜稻輪作”模式種地,他總結出了三大好處,一是“菜稻輪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復種指數,既穩定糧食生產,又增加了經濟收入;二是能確保蔬菜種植的持續性。通過水旱輪作,幾個月的水淹大大減少蔬菜生產時的病蟲源,從而大大降低了第二年蔬菜種植的病蟲害,減少用藥,且利用稻田種植蔬菜,相對較高的地下水位更加有利于蔬菜生產,從而可減少大棚蔬菜生產成本和連作障礙;三是有利于提高稻谷品質。因蔬菜種植用肥量較大,地塊肥沃,且由于稻谷成熟期在秋后 10 月,立秋后晝夜溫差加大,種植出的稻谷品質更優。
楊昌銀還告訴筆者,過去種植過程工序相對繁瑣,蔬菜收獲后就將剩下的菜葉收回家喂豬,水稻收獲后,則將稻草拿回家作燃料,然后重新人工挖田、整溝、打窩等。這兩年他利用懸耕機具采用“少免耕種植技術”減少了前期工序,省時省力在50%以上。
所謂“少免耕種植技術”,即在蔬菜和水稻收獲后,就將菜葉或谷草留于田中,然后用旋耕機翻田,將谷草或菜葉和土壤混合在一起,實現“菜葉(秸稈)還田”,既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肥力,也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楊昌銀掰著指頭給筆者算起經濟賬:過去,水稻收獲后的11—12月,都是人工用鋤頭重新翻田,由于人工用鋤頭挖用力大小不等,導致深淺不均,直接影響來年蔬菜的收成。“現在,自用上了旋耕機,1畝地的開支僅需 10多元的燃油費。”楊昌銀欣喜地說。
這些天,楊昌銀又忙著收割晚稻,他預計今年的畝產量在500公斤以上,由于種植的是優質水稻,品質優良,每公斤市場賣價目前達2.6元,畝收入有1300元,加上春季大棚菜每畝1.1萬多元收入,實際畝入超過1.2萬元,儼然就是從地頭刨出了“金娃娃”!源自四川農村日報。